2008年7月5日星期六

一些小事

1.日本人崇法,然後香港人崇日而崇法.這幾年間多得agnes b,將法國的藝術,文化,生活,態度,飲食,電影與時裝帶到香港.我常說,agnes b是將"法國"這兩個字放進罐頭裡賣到香港.彷彿你買下越多產品,使用越多的服務,你就會變得更法國.
可是我們愛上法國的氣質和華麗之餘,卻從沒有提起她們的人文價值: 自由,平等,博愛.
六十年代因為總統戴高樂與一眾知青的浪漫思想,打著世界一家的旗幟,任由非洲的前法屬殖民地居民移居法國,夢想他們可以過著與自己一樣優越的生活,分享自己一般生活態度和價值觀.幻想著天涯若比鄰,你出門口到郵局寄信時,鄰家的塞內加爾屋主正在門前花園淋花.你跟他說一聲Bonjour,他展露著他皎潔的白牙,面上鋪滿著純真的笑容的回了你一聲,然後問道周末可有興趣參加他的花園派對?
這種夢想從來沒有實現,今日非洲移民在法國帶來重大的社會問題.他們認為法國人歧視而不予非洲人同等的機會,北非的回教青年更認為這是宗教歧視.青年們無所事事到處去放火,破壞,打家劫舍.成年的又寧願呆在家中領失業金.
然而,法國人卻沒有怨言,他們沒有反黑人的運動,更沒有怪責戴高樂當年的政策.相反,至今他們仍然努力去幫助這些非洲移民融入社會,例如開設更多的職業培訓班,以及與僱主合作,希望為這些非洲的移民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,從而令他們融入法國的社會.
這就是自由,平等,博愛.一個香港人沒有的價值觀.因為香港人的中心價值是"精仔主義".對自己有利時,會全力爭取;一旦有變,就置身事外劃清界線.你看香港的眾高官就是最好的人辦,成功時個個邀功,有難時個個卸膊.香港人不是很"buy"法國的嗎?但法國的人文價值,卻去了哪裡?

2.近年來香港人忽然很重視食材,高級超級市場林立,飲食男女更有一個專版介紹高級食材.不過書內介紹的食材幾乎清一色是法國和日本的,彷彿世上就只有這兩個地方生產的食材才是傳統,新鮮和健康.而他們報導最好的食物和食材是,又不離兩個機本的說法: 1.他們的製法幾百年不變 2. 他們一直都是全人手製造
這簡直是迷信.除非他們世世代代都是呆瓜,否則幾百年間十幾代人,總有一點新的啟悟或嘗試吧?就算真是沒有創新和嘗試,很多基本因素的改變都會令製法改變啦.例如七十年代英國的冬天就比現在冷得多(bob講的,但我已經覺得而家夠晒凍)如果製造與氣侯是掛勾的話,總不能默守成規吧?
第二,我並不認為任何工序都是人手比機器好.我聽過有個說法是以前的紅酒用腳踩葡萄,所以比現在的好飲.這不只是迷信,而是大迷信了!很多食物的工序,例如打牛丸,魚旦之類的,我相信只要將箇中的道理數據化(如魚的種類比例,肥瘦程度,天氣的乾濕冷暖等,但中國人最弱的就是將世事量化作分析)再作分析的話,機打極有可能比手打的更好食,因為力度更平均,更易因應情況而作出準確的調節嘛.
當然,總會有很多人反對這個觀點的.因為很多人都只認為自己買開的才是最好,人家都是唔識食的傻仔.這正如你跟人爭拗他媽媽做的菜是否世上最好的一樣,是不會有結果的.

3.應該有十年了.記得中概十年前的香港瓶,我在馬會的投注站的櫃位買了幾條飛,正當要比錢的時候忽然靈光一閃,想起不如轉買第二隻馬吧.於是的跟櫝位阿姐講: "唔好意思,我想補多條....."言猶未止,阿姐就打斷我說: "補飛!?開左跑啦."
結果我想買的馬跑第二,但我買連贏,最樣收錢.我重記得係七十幾倍!!
那匹馬叫"俄國復興",真是一語成讖!

沒有留言: